第26章 高太后的亲近(第2页)
她虽然垂帘听政,但却是没有吕武之心,对赵煦更是满意,她自然也希望赵煦成才,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,而苏轼所教授的东西,正好符合她的心意。
“苏师才学确实惊人,通晓百家,是难得的大才。”赵煦很是配合的赞叹。
不过,他没有为苏轼去请封什么官职。
因为他清楚,他若是去为苏轼请封,不仅不会让苏轼得到封赏,反而会让高太后反感。
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让高太后对苏轼心生好感,一旦等到合适的机会,他在暗中一添柴加火,苏轼的官职必定能扶摇直上。
“子瞻确实不错,但子瞻刚擢升中书舍人不久,现在又要教授官家,不宜上迁。”高太后笑道,“不过,老身听闻子瞻之弟苏子由,与子瞻同榜,现在中书省担任右司谏,苏门三杰的名声,老身也有所耳闻。”
“现大理寺少卿空缺,老身觉得,不如就将苏辙上迁至大理寺少卿,以示朕感激之心。”
“全凭祖母做主。”赵煦面带微笑,没有丝毫反对的意思,实际上心里却是有些郁闷。
想必于苏轼,他对苏辙可是没有什么好感。
苏辙在文政上确实有些能力,但在军政和对外上面却是个坚定的投降派,软弱派,因此在历史上,他亲政之后,找了个由头,将苏辙贬出中枢。
没曾想,他本想在高太后加强苏轼的好感度,却是阴差阳错的让高太后提拔了苏辙。
但是,他又不好说什么,这其中或许有高太后的想法,但同样也有高太后对他的亲近。
高太后很是满意赵煦的态度,于是转移话题道,“煦儿,还有一日就需要开朝,老身欲先行废除青苗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市易法和保马法,以恢复民生,到时候恐需要煦儿支持。”
“祖母自行做主即可,孙儿自是同意。”赵煦虽然错愕,没想到高太后会提及废除新法之事,但赵煦一听废除的新法,根本不带一丝犹豫,就同意下来。
这这些新法,因为执行出现问题,现在已经变了味,搞得民不聊生,匪患丛生。
在他的记忆中,司马光正是主张民生优选,最先废除了保甲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市易法、保马法等新法,才迅速稳定大宋的民生。
不过,在赵煦看来,新法中最应该废除的是青苗法。
这青苗法本来是灵活地将常平仓、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,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、城市手工业者,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,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,达到“民不加赋而国用足”,改善大宋“积贫”的现象。
但是,在施行中出现纰漏,大量的官员与民间债主勾结,不仅吞吃了不少官家财富,还私自篡改政令,让百姓更苦,负债情况更是严重,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鬻儿卖女的情况。
因此,高太后即使不提,他也会让苏轼在朝堂上提及这废除新法之事。
呵呵——
瞧着赵煦同意,高太后高兴坏了,对赵煦更加亲近,赵煦同意,那就说明这件事成功了一半。
不过,或许是因为赵煦太过年少的原因,高太后并未提及太多政事,而是与赵煦闲谈起来。
赵煦没有趁机提出为谁加官进爵,只是提及自己在学剑,需要两把剑。
高太后自然是不会拒绝,在午膳过后,高太后亲自带着赵煦去了内弓箭南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