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制衡之道,苏轼受益(第2页)
“太皇太后圣明,官家圣明,现在天色已晚,老臣就先告退了。”王珪笑着,并未多说什么,确定了授课的时间,很有分寸的告辞离开。
“那王相慢走。”高太后微笑相送。
“王师慢走。”赵煦拱手行礼。
“太皇太后,官家,老臣告退。”王珪回礼,转身离开。
“煦儿,今日你荐许将升任兵部尚书,可是为了制衡?”王珪走后,高太后问出了自己心头的疑惑。
赵煦早有准备,老老实实的点头,坦诚道,“祖母,今日子瞻先生在教授朕《韩非子》时,曾提及两汉,说朝堂之上,若是一家独大,对皇室不利。”
“父皇卧床之时,曾与孙儿说过,朝堂党争,过于激烈,他就是太过偏信一党,导致政局失败。”
“父皇告知孙儿,朝堂之事,切记不可一家独大,有争斗,才是朝堂,有争斗,皇家才会安稳,有争斗,皇帝才有话语权,不会被蒙蔽,偏听偏信。”
“之前孙儿还不懂,今日见此情形,结合子瞻先生所讲,才隐隐明悟一些,因此举荐了许将。”
“苏轼,真乃帝师也。”听完之后,高太后眼中异彩连连,震惊的感慨道。
因为赵煦这番话,就是她也不能体会,但苏轼的教授,加上神宗的讲诉,两相结合,居然让赵煦领悟到了为君者,对权术的运用。
“子瞻先生确实不凡。”赵煦立马认同。
这些东西苏轼可不懂,而是他帝王记忆中自己领悟出来的权术运用。
不过,他现在才十岁,因此只能将所有事推给苏轼。
反正苏轼是大文豪,懂的东西东西多一些,也不会有人去怀疑。
况且,现在王珪已经成了他的麾下,他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将苏轼的职位,尽可能的向上推送,争取在一年内将苏轼推送到两相之一。
这样一来,即使王珪亡故,他在朝堂中也有扛鼎之人。
但推选苏轼,不能由他来做,而是需要高太后来做。
所以今日,他才没有对苏轼有任何举荐。
“煦儿,现在翰林学士承旨空缺,老身有意让苏轼担任,你以为如何?”高太后沉思片刻后说道。
在听过苏轼教授的权术运用之后,高太后越发觉得,让苏轼担任中书舍人屈才了,今日他们虽然商讨了大部分官员的任免,但依旧还有一些官职空缺,其中学士院因为要与赵煦相伴的原因,之前学士院的学士,全部被她趁着这次机会给清空。
本来,在她的打算中,是准备好生挑选两人入驻学士院,但在听了赵煦这番话后,他决定将翰林学士承旨交给苏轼。
“祖母的决定,孙儿自是同意,子瞻先生也确实担得起翰林学士承旨之职。”赵煦自然不会拒绝。
这翰林学士承旨虽然只是为皇帝起草诏书,批答“内制”,但若是升迁,可直接成为六部尚书,枢密院正副使,甚至是正副宰相。
最重要的是,这翰林学士承旨是皇帝近臣,这官职权柄不高,但却是极为特殊和重要。
“既如此,那此事就这样定下了。”高太后微笑道,“煦儿今日也累了,就早些回去休息吧!”
“是,祖母。”
赵煦行礼后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