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爷爷奶奶的爱情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章 爷爷在医院陪护奶奶,大哭(第3页)

“那年她才十四,花轿抬进门时冻得脚都站不住了”

爷爷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,他的讲述被抽噎切割得支离破碎,“洞房夜莲儿给我洗脚,说是她娘嘱咐她的。”

“她用汤婆子给我热被窝,我一觉睡到大天亮,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她自已睡在另一间的冷炕上”

桌子上仪器的警报声尖锐地响起,奶奶呼吸变得急促,监护仪上的波浪线疯狂跳动。爷爷猛地站起来,输液架被爷爷撞得咣当摇晃。

“莲儿!莲儿!你看看我!”爷爷慌乱地摸索着,却因为手抖掀不开被角,他想摸摸奶奶的脚还有没有l温。

护士冲过来给奶奶检查,把氧气量再次调大,重复调整各种设备时,爷爷的脊背弯成守护的弧度,双手摸着奶奶的脚,像自家宅院里那棵历经风霜的老银杏树,固执地环抱着最后的春天。

“莲儿是在寒冬腊月为了救我掉进冰河,才落下病根,她的脚常年冰凉的毛病,就是那时落下的,我亏欠莲儿啊”爷爷哭得更厉害了。

一家人无法用任何语言劝慰爷爷,老老少少眼里全都噙记了泪水

此刻,用任何语言劝慰爷爷好像都是苍白的、多余的,只有爷爷对奶奶那份历久弥新的永恒的挚爱,那份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,才是他唯一的慰藉……

护士长与护士低头默默离开,家人们无语凝噎,离开了病房。

医生赵主任后来告诉我们,奶奶的病历记载着“双下肢末梢循环障碍(1989年确诊)”,而爷爷自创的足部按摩法使她的夜间血氧饱和度提升了5-7。

爷爷坚持陪床让护士长为了难,可她最后什么也没说。

第二天,护士长悄悄告诉大姑,她当晚无法入眠,想起了疼爱她的已去世多年的爷爷奶奶,泪水湿透了枕巾她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她的家人。

那晚,爷爷不想被人打扰,让我们回家。他想静静地服侍奶奶,生怕一夜之间便没了伺侯奶奶的机会。

我们不敢回家,又怕伤了爷爷的心,偷偷在走廊里侯着。

透过病房门上的观察窗看见,爷爷每隔二十分钟就用下巴试试暖水袋里的水温。水温低了马上把水倒入盆子,再把暖水瓶里的热水倒入暖水袋,放在奶奶的脚前。为了保证奶奶脚底的l温,爷爷不时还要费力弯曲奶奶的腿,把她的膝盖弓起,好让奶奶的脚底踩着暖水袋,水太热时就用毛巾把暖水袋包起来,怕烫着奶奶。

夜已深,病房内的主灯熄灭,窗外的月光悄悄地溜进来陪伴着爷爷,生怕惊扰了他;窗内的爷爷静静地陪伴着奶奶,生怕奶奶寂寞,无人跟她唠嗑。

爷爷有时凝望着奶奶的脸,像是在欣赏一幅珍藏几十年的油画,露出半个多月以来难得的一丝笑容有时又呆呆地看着那把军用水壶,上面的弹痕在朦胧的月光下泛着冷光——那是淮海战役留下的岁月诉说。

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享清闲”爷爷竟不自觉地轻轻哼起跑调的豫剧,奶奶的眼睑随之微微颤动。

这段《花木兰》选段,是他们1956年在县文化站学的,那段美好的记忆见证了一段历史。

也许爷爷的爱意和诚心感动了上苍,爷爷在哼唱时,心电监护仪显示奶奶的心率从118次逐渐降至89次,她的眼角微动,流下了几滴泪这是入院来奶奶首次出现意识反应。

凌晨4点02分,爷爷摸索着给奶奶戴上老式绒线护膝,动作熟练得仿佛重复过上万次——事实上确实如此,从1949年到2022年,共计25585个夜晚——除去他们被迫分离的痛苦岁月。

这场特殊的陪床最终持续了186小时。

医院档案室保存的《护理日志》详细记录着:爷爷每夜更换热水袋7次,给奶奶按摩涌泉穴300下,用粗盐袋保持她的足弓温度。这些方法经改良后,现已成为该院老年科的特色护理技术。

2023年清明,我在老宅后院屋内的佛龛,发现个生锈的铁盒,里面整齐码放着74本台历,最早那本印着“青山县周家酒坊(1949年)”——那是太爷爷传承给爷爷的。

每个日期下都画着符号:圆圈代表晴天,三角代表阴雨。在1960年1月16日的格子里,画着个笑脸——那天爷爷用加班费给奶奶买了双棉袜。最后一页停在2022年12月15日,画着完整的圆,墨迹晕染处隐约可见泪痕。

此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白头偕老,不过是把无数个昼夜熬成月光,将每道皱纹刻成年轮,用l温对抗时光的寒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