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杀破狼2电影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4章(第1页)

  然后一件让方钦前功尽弃的事故发生了。  ☆、第121章幢幢  腊月初八,顾昀秘密遣使走访东瀛与南洋诸岛,至此,前线已经胶着了三个多月,已有的战线在双方不断的拉锯下一直拉长扩张,战火从江南江北一直蔓延到了江南十三郡,甚至波及两广。  大批困守故土不肯渡江的驻民开始自己组建民兵,流落各地的民间长臂师们虽然没有紫流金,却想方设法用煤炭和土炸药代替,也花样百出地铸就了一批不那么花哨的民间武装。  为此,灵枢院宣布在各地成立分院,交流传授除高度机密的军工以外的技术。  而战争所带来的、更深远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。  方钦万万也没想到,打破朝堂中平静的不是雁王党,而是两院清流——  这一年正值大梁朝三年一次的秋闱,因为战事而被中途打断,之后又拖延了好一些时日,桂榜直到腊月方才放出,整个成了一张“梅榜”,被各地书生戏称为“霉榜”。  发榜不到三天,陕西府就有秀才离奇自尽,下面官员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端,竭力压着不往上报,谁知没压几天,大朝会散会的时候,就有人拦在御史台门口告了御状。  此事缘由说来也是话长。  雁亲王两下江南,砍了无数颗脑袋,出台了最严厉的吏治,使得大梁自元和年间便开始便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短暂收敛,而后几年战乱,连皇宫大内都在收紧开支用度,官俸只好跟着一减再减,那烽火票还来雪上加霜,与吏治考核紧密挂钩……等于是又闭了源又开了流,大梁百年间官员的日子就从未这么难过过。  有道是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,事关万贯家财的时候就没人会觉得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”了。  可是日子难过也没办法——礼没人敢收,谁都知道富商背后是雁王,没准哪个礼收得不对就是催命符,军费没人敢动,税费改革后一时半会动不了,救灾款更不必提,杨荣桂等人的脑袋恐怕还没烂成骨头呢。  正好这一次秋闱不太受重视,举国上下都在忙着打仗弄钱,没人管这帮百无一用的书生,便立刻有人在这上面动了歪心思。  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地牵连出了一场涉及九省的舞弊大案,举国震惊。  方钦好不容易压下了身边众多的搅屎棍子,刚没过两天的安稳日子,便被两院雪片似的折子给糊了一脸。  两院清流这种特殊的人物不同于雁王党,雁王一党向来务实,凡举必有目的,争权夺势做得有条有理,很多行为能预测。可这群眼高于顶、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清流们好多时候却全然是“为参而参”——他们就是干这个的,个人名望与参倒了多少人息息相关。  家世显赫的公子哥们鲜少会进两院,因此这些怪胎们大部分是寒门士子出身,而科举舞弊触碰的也恰恰是寒门士子的利益。  好长时间没咬过人的两院疯狗一时间仿佛集体被踩了尾巴,炸毛一般地狂吠起来,每天都在叫骂、换着花样骂,逼着李丰严查,大有查得不满意就并排磕死在大殿蟠龙柱上的架势。  短暂而虚假的宁静被打破了。  九省大吏,不知多少盘根错节的关系卷在了里面,其中甚至包括了方钦那不成器的亲弟弟。  幼子长孙都是老头的命根,连久不问世事的方大学士都给惊动了,方钦对谁都能虚以委蛇,对亲爹不行,一个头变成两个大。  可还不等方钦想出对策,这次皇上不知是不是故意的,直接跳过大理寺和督察院,将这桩案子交送了军机处,由江充主导调查,其他人只做配合。  眼看纸里要包不住火。  方钦虽然出身锦绣从中,以前却总有一点彪炳千秋的想法,不肯全然无耻地同流合污,为此,他先是舍弃了胆敢胁迫他的吕常,又舍弃了纯种的蠢货王裹,眼下终于到了不能再舍的地步——亲娘还在隔壁院子一病不起呢。  方大人安抚完这个,又要给那个交代,出了门还有一帮人等着他拿主意,可谓是焦头烂额,一宿的工夫,嘴角长了两颗血泡。才刚陪着老母亲哭了一场,方钦就闻听说又有人上门,他面沉似水地揉了揉眉心,冷冷地吩咐道:“就说我不在家,打发了。”  下人噤若寒蝉地走了,一个幕僚悄悄地凑上来,对方钦低声道:“大人可是心有烦恼?”  方钦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,好在养气功夫极佳,很快收敛了阴沉的神色,缓缓地说道:“书生造反三年不成,这次从出事到京城御状,来得也太快了,简直像是有人保驾护航……那李?F明面上摆得好一张光风霁月脸,只敢在桌子底下捅人,这种面和心黑之徒,也就只能蒙蔽皇上了。”  幕僚又问道:“大人心里可有章程?”  方钦完全是一脑门官司——但凡他能提前知道,哪怕只是提前一天,也多少能有点回旋的余地,可此事爆发的速度实在太快了,皇上知道的比他还早,直接让方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。  方钦叹了口气:“难,雁王是虎狼之辈,一旦叼住猎物的脖子,他就不会再松开了。”  那幕僚轻轻一笑道:“大人,我听人说雁王殿下的改革未曾彻底完成,还有上百条在朝中争议,我看他是太心急了,这一步走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。”  方钦停住脚步,听出旁边的人是有意卖关子。方府养了好多幕僚,大多数却只是陪着方大学士那老头子下棋清谈而已,能在方钦面前说得上话的没几个,当然难得抓住个机会就要出头。  方钦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胡子:“怎么说?”  那幕僚见机会来了,忙将准备好的话一股脑地倒了出来:“如今事已至此,再翻案恐怕是没什么机会,何不釜底抽薪?直接想方设法废了雁王的新吏法?”  方钦还以为他有什么高见,闻言干脆利落地掐断了心头侥幸,冷冷地说道:“科举舞弊在历朝历代都是杀头充军的重罪,跟新旧吏法有什么关系?”  幕僚不慌不忙地笑道:“大人,一个人贪墨是贪墨,一个人舞弊是舞弊,可是如今牵连九省,无数重臣弥足深陷,这是偶然吗?皇上也会想,后面肯定有什么原因。为什么这些朝廷重臣如此穷凶极恶?因为这两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,流民不敢不安顿,苛捐杂税不敢不上缴,军费开支不敢不摊,烽火票的指标不敢完不成。”  方钦的眉梢轻轻地动了一下:“烽火票流通可等同于金银,这事当年江南出事之后的明令规定,你怎么说?”  “流通可等同于金银,不代表可以等同于金银上缴朝廷,”幕僚摇摇头,说道,“再者江北很多是从南边跑来的富商,民风开化比较早,中原乃至于西北一带却不一样,人家不认就是不认,官府倘若强制,又要遭到刁民一哭二闹三上吊,倘若出了事端,朝廷又要问责,究竟是谁动辄得咎、临渊履冰?大人想一想吧,若真豁出去一拼,此事或许还有回转余地,三老爷哪怕获罪革职,只要方家的势力还在,将来未必不能东山再起。”  方钦听罢沉吟不语。  幕僚低声说道:“大人,世事难料,咱们盼着打完仗翻旧账,雁王那边自然不会想不到,这种时候不要讲什么‘不争是争’了,不主动走棋,只能被他们逼死——学生今日话多了,大人别见怪,告退。”  腊月十六,涉案主谋之一陕西府巡抚受审时,果然当庭大放悲声,哭诉自己辖地贫弱,烽火票难推广,只能当地官府自己买入,上面还接连下了三批指标,完不成,便只能东挪西借,又实在没有进项,苦不堪言,才不得不出此下策。  这话一出,一石激起千层浪似的,罪臣们众口一词,将隔岸观火的雁王一党彻底拉下了水,更有那滚刀肉大放厥词道:“说人家科举舞弊是间接买官卖官,那将吏治考核同烽火票挂钩,和卖官鬻爵又有什么区别?”  这一年的辞旧迎新就在混战中过去了,谁都没吃上一口安心的饺子。  掐到了最后,军机处不得不上书请罪,正式宣布废除新吏法中和烽火票挂钩的条款,同时暂停烽火票的发售。  然而战事正酣,未免再次发生朝廷陷入无钱可用的境地,军机处又趁机提出停止本朝官铸银,效仿西洋人在被其占领地地政策与前朝“交子”之说,由各地隆安银庄发放特殊的“代银”代替金银铸币,并拟了一系列的新规连同请罪折子一起递了上去。  隆安银庄挂着运河办,也属于军机处的权责范围,只要新规切实可行,“铁交子”还是“纸通宝”大家都没有意见,但是绝不能掌握在军机处手里。  于是这时候,马上就要成型的蒸汽铁轨意料之中地出了问题。  南北数段已经基本接好,就剩下中间一截,连通了就大功告成,可这最后一截却拖了一个多月不敢动工,问题出在了土地上。  沿线土地大部分已经是已经预留好的,但是那么长的一段不可能所有途经之地都是无主之地,原属于私人的,便会由运河办出面,向原来的地主以市价买来,同时给予一些其他方面的补助——诸如减免税费等等,也有不愿意变卖祖产的,朝廷便以租代征,写下租约,每年给付租金。  自元和年间开始,大梁朝廷便讲究仁政,对文武官员严苛,对民间乡绅却都很客气,正是因为太客气了,这个租约中有个致命的疏漏——只说了租赁年限,没说原主不想租了要怎样。  大概也没想到有人会毁朝廷的约。  而最后剩下的一段路恰好便是一大块租用的土地,原主是个大地主,家里还有别的生意,本来谈得好好的,虽然没有修到这里,但是租金已经照付了,不料此人突然反悔,将租金一分不少地退回了,此人虽然无官无职,但背景深厚,与赵国公家里沾亲带故,他这么一退,周围没人敢打他的脸,个个对运河办来人避而不见,弄得蒸汽铁轨改道都来不及,得绕出一大圈变道才行。  因为蒸汽铁轨停滞,顾昀接连写了数封信询问竣工日期,到最后直接上折子到李丰那,说前线物资跟不上,再这么下去他要被迫收缩战线了。  方钦的幼弟还没把自己洗涮干净,这时,方大学士终于对儿子“瞻前顾后”“手腕不足”表达了明确的不满,自己出了手。  这位曾经的半朝座师同一时间做了两件事。  首先,他秘密会见了朝廷同西洋使节接洽的外事官,委婉地暗示了此时大梁的国力或许不足以支撑和西洋人的持久战,这么打下去也是劳民伤财,两败俱伤,其中有大功的不是打仗的屠夫,而是最终能促成和谈,还江山一个清明太平的人。  外事官曾是方大学士的学生,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老师,皇上若是铁了心要打,我们为人臣子的怎么促成?”  “那要看你怎么和西洋人说了。”一身仙风道骨的方大学士意味深长道,“他们想要的无非是利益,你说他们是愿意继续和顾昀死磕下去,还是愿意退一步,与我朝中主和派配合,早日停战互通友好?皇上和朝廷是要面子的,洋人倘若真有诚意,把面子让出来,我们也不会吝啬里子,你说是不是?没有前线战事当由头,我不相信皇上会任凭雁王他们乌烟瘴气地胡闹下去。”  打发了如梦初醒的外事官,方大学士又请自己的夫人去请了一个人——隆安皇帝的奶娘,早年出宫荣养后曾经一度颇受方夫人的照拂。  李丰对自己的奶娘很有感情,本来正在和长庚谈正事,听闻奶娘递牌子进宫探望久病的皇后,忙匆匆交代完长庚,赶去后宫了。  长庚慢慢地离宫往外走去,整个皇宫笼罩在暮色四合之内,千万琉璃瓦金光隐去,边缘处还挂着一点不易察觉的碎冰渣,显得无比不近人情。  天那么冷,京华那么热。  近日前线越来越紧张,顾昀的书信也随之减少,漫无边际的闲聊基本看不见了,偶尔寄封私信也不过是三言两语。  长庚缓缓地吐出一口气,在朱红高墙下呆呆地站了一会,心里想道:“后天就是正月十六了。”  而江山上笼罩的迷雾始终还没有拨云见日。  尽管在他一步一步地筹谋中,那个结果已经越来越近了,可他心里还是不免时而惶然。  这时,一队侍卫经过,见了他,忙上前见礼道:“王爷。”  长庚没吭声,与那两个侍卫大眼瞪小眼了片刻,突然魔障似的拔腿就走。  “我要见顾子熹。”他心想,“马上就要。”  ☆、第122章梦回  人的一生中,总有那么一时片刻的光景,心里除了某一个无来由的荒唐念头之外什么都放不下,强大的欲望像是能把整个神魂都吞噬,任凭理智在脑门外面玩命伸着爪子挠门也能置之不理。  好比好多年以前,顾昀在西北蛮荒之地脑子里烧成一团浆糊,心无杂念地想着要离职卸任、浪迹天涯。  好比好多年以后,长庚从微风带雪的宫禁中闷头走出来,心无杂念地就想见远在千里之外的顾昀一面。  长庚没头没脑地跑回了侯府,门口两尊尽忠职守的铁傀儡转过身来,默不作声地注视着他。他与那泛着紫光的傀儡目光一碰,脚步忽然就停下了。  长庚如梦方醒似的与那两尊铁怪物面面相觑良久,终于缓缓地从那近乎走火入魔的状态里回过神来,他轻叹一声,伸手碰了碰铁傀儡冰凉的手臂,缓缓地低下头,弓下腰,吐出一口氤氲郁结的白汽来。  以往和顾昀分分聚聚,也有四年没见一面的时候,似乎都没有这回这样难熬,长庚自己也不知道是自己越活越娇气了,还是对顾昀越来越贪得无厌了,他心里好像有一根弦,从顾昀突然莫名其妙地写信说想他时便开始拉紧。  南边每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报抵京,那根弦就会拉紧一些,而朝中局势每每变得更险恶、更复杂一些,他心里那根弦就会再次拉紧一些,直到方才,它突然毫无预兆地断了。  这时,大门从里面打开,出来的正是侯府家将统领霍郸。  霍郸见长庚这幅鬼样子,吃了一惊:“王伯正让我去找您,殿下,您这是怎么了?”  长庚眼眶微红,却还是用最快的时间调整出了一个微笑,站直拍了拍身上的雪渣:“没什么,走得急了有点头晕,王伯找我什么事?”  霍郸为人很粗糙,闻言也没看出什么异常来,一边上前扶了他一把,一边在他耳边低声道:“有个不便露面的客人,说是有急事禀报,他不能去军机处求见,只好找到侯府来。”  来人是个约莫三十四五的男子,长庚不认识,但肯定在哪里见过,有点眼熟。他一边飞快地调整着自己紊乱的心理状态,一边努力回想来客身份。  好在那人自己主动上前说明了:“下官外事使团副督刘仲,见过王爷。”  所谓“外事使团”是兵部一帮彻头彻尾的主和派不知怎么搭上了鸿胪寺,联手搞出来的,因怕触隆安皇帝的霉头,连“和谈使”都不敢叫,只好不伦不类地顶着个“外事团”的名号,打着“一文一武”的旗号,以上前线“通过其他途径退敌”的狗屁理由,纯粹是去给顾昀添堵的。  长庚皱皱眉,一照面对此人印象就很不好,碍于风度没有表现出来,不咸不淡地一点头道:“刘大人出使在即,深夜来访,可有什么要紧事?”  刘仲突然后退一步跪下,一手指天道:“下官今日所言如有半句虚言,必定天打雷劈,父母便是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。”  长庚侧身半步:“刘大人这是干什么?快起来。”  刘仲不肯:“王爷可知我团正督、下官的顶头上司,曾是当年方大学士的学生?”  长庚当然知道,不但知道,还恶心了好一阵子,要不是这一阵子分身乏术,恨不能将促成外事团的一堆奸佞挨个揪出来凌迟。  “王爷容禀。”刘仲飞快地将方大学士暗中叮嘱外事使的话跟长庚交代了一遍,又道,“此事现在只有正督的几个心腹知道,下官不才,位列其一。”  长庚的手指在身边敲打着身边的小桌:“大人深夜来访侯府,不是心腹所为吧?”  刘仲深施一礼:“下官祖籍杭州,亲生父母早逝,自幼跟随族中长辈长大,后来游学四方,也曾在公侯门第辗转做过幕僚,因缘际会,投过方家大爷的眼缘,将我举荐入仕,自是知遇之恩难以为报。”  长庚眉尖轻轻地挑起。  “下官自幼有一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,本已订婚,尚未过门,”刘仲将头埋得很低,肩膀蜷缩起来,“本想功成名就回乡求娶,谁知没等到这一天,突遭强梁来犯……”  刘仲低头抹了一把脸,重重地给他磕了个头:“死者虽已矣,但生者总是意难平,谢王爷垂怜。”  长庚轻轻叹了口气:“刘大人起来说。”  两人密探许久,送走刘仲的时候,街上已经有打更的声音了,长庚在门口站了片刻,用力掐了掐自己的眉心,偏头对霍郸说道:“劳烦统领看看陈姑娘睡没睡,如果还没歇下,请她来一趟。”  陈轻絮这些日子一直客居侯府,准备着手试着治疗长庚的乌尔骨,可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雁王总不得空,十天半月不见得有工夫回来一趟。  陈轻絮一见长庚,便觉得他脸色很不对,说道:“殿下,思虑越重,越不好控制自己,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?”  长庚苦笑一声,他提前激化矛盾,其实很多事没来得及铺垫好,每一步走起来都如同兵行险路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悬崖峭壁上一脚踩空。  可他没有时间了。  他怕他的敌人们不会给他这个时间,怕顾昀报喜不报忧,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受他不知道的苦。  长庚:“陈姑娘如果方便,不妨从今天开始施针。”  陈轻絮一愣:“过程可能很痛苦,殿下白天忙于朝政,吃得消吗?”  长庚摇摇头:“不知道,但是我总有种不太好的感觉,近些日子压制起来越来越力不从心了,权当是不破不立吧。”  一个时辰以后,长庚意识到,自己终归还是小看了陈轻絮所说的“痛苦”。  陈轻絮将一碗药汤端到他面前,准备好了银针。  长庚伸手接过来:“这是什么?”  “等殿下不再受乌尔骨所困时我将方子抄给你,”陈轻絮道,“不过你喝之前最好还是不要问。”  长庚:“……”  不知道为什么,在他的印象里,与蛮人的巫毒有关的东西都泛着一股阴森森的尸油味,听了这话,长庚顿时产生了好多不好的联想,立刻不再追问,尽量蜷缩起舌头,捏着鼻子一饮而尽。  陈轻絮俯身点起一根安神散,宁静的冷香在室内扩散开,她在他三步以外的地方盘膝而坐,正色道:“殿下,我开始施针以后,你必须一直保持灵台清明,否则没人能唤醒你,我这么说你能理解吗?”  长庚点点头。  陈轻絮:“这根安神香燃尽之时我就会动手,请殿下用这一炷香的工夫清心、排除杂念。”  刚开始毫无感觉,陈轻絮下针稳而准,手脚十分利索,长庚只是合眼闭目养神,忽然,一股充满恐惧的凉意从他背后升起——好像是避无可避地看着别人的凶器举起来,只能闭眼等着挨的那种恐惧,他后背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,虽不能动,却做出了下意识的躲避动作。  陈轻絮的针扎立刻扎不下去了,她神色凝重起来:“殿下。”  长庚感觉一条看不见的鞭子狠狠地抽在了他的后背上,耳边一片杂音,故去十多年的女人的叫骂声在耳边炸开。  混在那些经年的噩梦里,陈轻絮的声音混着安神散刺进他的耳朵:“殿下,这是侯府,你听得见我说话吗?”  长庚狠狠地一激灵,用尽全力微微点了点头。  陈轻絮将下一根银针送入,第二根安神香已经燃尽,她看了一眼桌上的西洋钟:“这才只是个开始,殿下用不用再适应一下?”  长庚轻轻咬了一下舌尖:“不,继续。”  陈轻絮不再废话,下针如飞,方才褪下去的幻觉再次卷土重来,年幼时代秀娘施加在他身上种种伤痛一一重现。  陈轻絮神色一紧,她看见长庚锁骨上一道旧伤疤突然毫无缘由地红肿起来,一行细细的血迹渗出来,皮下蛛网似的血管往两边裂开,十分狰狞。  “殿下,雁王殿下!”陈轻絮叫了他一声。  长庚毫无反应。  陈轻絮不敢再动手,忽然,她眼角扫见床脚挂着一副铁肩甲,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,现在军中钢甲早已经变了样式。陈轻絮蓦地想起来,早年和长庚谈起乌尔骨症状时,他似乎无意中提到过,第一次从噩梦中挣脱,是顾昀在床头挂了一副他身上的甲。  陈轻絮长袖一扫,铁肩甲发出一声清越的撞击声,金石之声扫过静谧的室内,长庚越来越急促的呼吸陡然一顿。  他眼前有重重魔障,先是被困在了年幼时自己的身体里——尖锐的发簪,烧红的火棍,肮脏的马鞭,女人铁钳一般尖锐锋利的手……而一切的尽头,有一个身披一半钢甲的顾昀,时隔多年,默默地注视着他。  长庚救命稻草似的死死地盯着他,艰难地维持着自己一线的清明,不知过了多久,周身妖魔鬼怪似的幻觉才渐渐远离,长庚筋疲力尽地回过神来,见桌上的安神香已经燃尽了,陈轻絮正在收拢银针。  他这才发现,自己又能动了。  陈轻絮:“感觉怎么样?”  长庚活动了一下自己的手,见胳膊上不知什么时候多出了好多细小的擦伤,已经很快结了痂,有点痒。他试着攥了攥拳头:“好像又爬出来了一次。”  陈轻絮离开以后,长庚倒头就睡,这么多年来,他的睡眠好像一泊平湖,一个石子都能敲碎,除了失血昏迷,很少能有这种昏天黑地的感觉,也头一次没做噩梦。  他梦见一个高耸的?t望塔,远处有远远的火光,营地里守卫森严,透着一股枕戈待旦的味道,一队巡营归来的将士正拉紧马缰,突然,为首的那个人回头往他的方向看了一眼,居然是顾昀,脸上戴着一个比面具还花哨的琉璃镜,银边与玄甲相映成辉,冲他促狭地一笑。  梦里,长庚失笑道:“这是什么打扮?”  顾昀从马背上伸出一只手,烧着紫流金动力的铁臂轻飘飘地便将他拉上了马背,从身后抱住他,趴在他耳边笑道:“军中寂寞,多勾搭几个小美人。”  人在梦里不太会掩饰自己心里细微的念头,明知他说的是玩笑话,长庚心里却仍然泛起一点说不出的委屈:“我在京城夙夜难安,唯恐一步走错,每天只盼着从你那听见只言片语,还总等不到。”  顾昀无奈道:“殿下,你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撒娇的?”  长庚听了,认为他说得对,很想像民间话本里写的那样,变着法地跟顾昀无理取闹一番,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,技艺很不纯熟,一时有点卡壳,不知从何闹起。顾昀却一抬手将自己脸上的琉璃镜摘了下来,偏头在他脸上亲了一口:“你不喜欢,我就不戴了。”  清晨的时候,长庚是在顾昀那可怕的笛声里醒来的,他迷迷瞪瞪地爬起来揉揉眼睛,总觉得魔音似乎还在绕耳,痛苦地揉了揉酸麻的耳根,嘴角却忍不住翘了起来。  这真是他这一辈子最美满的一个好梦。  有顾昀那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曲子相伴,哪怕前方真的都是些牛鬼蛇神,他也能无所畏惧了。  长庚不知道的是,前线头天夜里,顾昀巡营归来的时候,突然莫名有种身后有人看着他的感觉,不由自主地回了一次头,刚好又把脸上的琉璃镜甩了下来,这回镜片没坏,倒是那精雕细琢的花边让他的肩甲磕掉了一角,只好郁闷地承认这玩意中看不中用,换回了普通的。  第二天沈易听说,指着他好好笑话了一顿:“指不定是哪路神仙看你骚包不顺眼了。”  “那这神仙管得真宽,”顾昀大言不惭道,“没准是看我英俊潇洒,上赶着想给我当老婆。”  沈易:“……”  还没等沈将军将隔夜饭吐出来,便有将士来报:“大帅,您派往东瀛的使者回信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