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鱼家夫郎by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13章(第1页)

  就算不够,还能两个月不够?  还能扯什么?官印丢了?官袍破损了?脑袋怎么没丢呢?  谢星珩今天把初来乍到的下马威还回去了。  面见吏部堂官时,他被点了一句:“敬之敬之,天维显思,命不易哉。”  谢星珩作揖行礼:“学生受教。”  吏部堂官向坤,年过五旬,他望着谢星珩笑笑,又说:“你比你那三叔硬气。”  谢星珩抬眸:“大人说笑了,我没有三叔。”  向坤的话信息量很大,他在皇权更替后,依然是吏部堂官,没被影响。江老三在他手下任职过,谢星珩来给他部门的人下马威。  两代人,两个性格。  向坤看着他,又说:“我们都认识你。你来之前,你的断亲书都被拿出来研究过。”  谢星珩抿唇不语。  一个还未入仕,就名声远扬的人。  一个皇帝钦点,必须要的人。  被研究是正常的。  往那么前去研究……也是闲得慌。  向坤指指桌上的红木托盘,里头放着官袍和官印。  “拿去吧,明天就去翰林院上任。到了那里,静心做学问,想想你的表字,做人不可锋芒太盛,做官亦是。尤其是你这种有家有室的硬骨头,万事三思。”  谢星珩垂眸,听懂了藏在提醒里的威胁之意。  在朝局之中,害命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。  他领了官袍,拿了官印,从吏部出来时,天色已麻麻黑。  吏部门前有轿子等着,为首的汉子问他是不是谢大人。  “向大人让我们送你一程。”  谢星珩看不懂向坤是什么意思,反正没可能拒绝,上了轿子再想。  轿子里空无一物,唯独一点,特别特别黑。  木板都涂了黑漆,窗户都封着。前面的厚重黑帘都稳稳不透光,坐在里头,很是憋闷,久了有窒息感,像困在了幽闭暗室里,也像躺进了棺材里。  六月的京城,气温升高。这轿子在烈日下暴晒了一天,吸饱了热量。现在都在往轿中人身上释放,比蒸桑拿还过分的热度直直烤着皮肤血肉。  谢星珩没一会儿就感觉呼吸不顺。  他抬手去掀轿帘,帘子不知何时被封住了,他扯不开。  沿着缝隙,碰到了嵌入门框内的木板。  这块木板的嵌入,让厢内的空气更加拥挤稀少。  谢星珩眼睛都瞪大了,额角青筋暴起。  他死过一回。  对濒死感的厌恶与恐惧都达到顶峰。  这个教训他记下了。  这个仇,他也记下了。  他从护腕里摸出袖箭,这还是他早年收到的生辰礼,这些年一直带着,没想到那么多危机熬过来,却用在了京城。  袖箭短而锋利,谢星珩沿着板壁摸索,找到了木板之间的缝隙,将袖箭对着这里射出。  近距离的嗡鸣,让他半条胳膊都在发麻。  他又另取了一枚袖箭,沿着袖箭击打出来的裂纹去挖掘。  木板厚度不足一个指节,有了洞口,就有新鲜空气挤进来。  他沿着边缘继续挖孔。  轿子不知走到哪里了,突然停了下来。  轿外车夫敲响木门,对里头喊话。  “谢大人,我们向大人说了,硬骨头须得大火来炖,您若受不了,就敲三声。我们好放你出来。”  谢星珩没吭声。  轿夫在前后两边,一般不注意左右的动静。两人没听见声音,又问了一回,再说话略有慌乱。  “难道死了?”  中途他们听见了一声翁响,又猜着:“撞头死了?”  死了事情可就大了。  上官的嘱咐,顷刻就被两个轿夫抛之脑后,他们立即卸了门口的板子。  掀开轿帘,里头谢星珩举着袖箭对着他们,眼神如血。  谢星珩保持着姿势,从轿子里出来,袖箭始终对着两个轿夫。  “你们回去跟那狗东西回话,拿命威胁我,就要有敢杀人的狠劲。做这半吊子的事,我瞧不起他。没有杀我的胆量,就让他多拜拜阎王。哪天他死了,也算提前打点过,到了地下有鬼来接应!”  轿子涂了黑漆,但没有异味。这说明这架轿子早就做好了,这些年不知抬了多少“硬骨头”。  两个轿夫是老手,头一回碰到这阵仗,两人站原地,有心想驳斥,被谢星珩眼里的凶光和他袖箭的冰冷寒光双重镇压,数次张嘴,都没能说出话。  谢星珩让他们滚。  “我明天若没看见向大人黑脸,那就是你俩传话不到位。我现在搞不死他,要你俩的命轻而易举。你们谋害朝廷命官,死是死定了,骂不骂那个狗才,看你们脑子清不清醒。”  骂了,还有一条活路。  毕竟只是转述。  不骂,谢星珩非得拿他俩出气。  择日就写折子,状告向坤公然谋命。  他还能一举拉下二品官吗?  面前这两个轿夫,就是替死鬼。  两个轿夫腿都软了,跑着要走,没几步跌了,扶着轿子站起来,看见了轿子侧面的孔洞,又记得途中听见的闷响,以及谢星珩的袖箭。  他们胆寒得厉害。  若是轿子不停,谢星珩是不是要顺手把他们杀了?  这是正常文官的路子吗?哪个文官带袖箭出门?  哪个文官被上官打压,是这种应对之法!?  他们抬着轿子,歪歪斜斜的走,消失在街头后,谢星珩才看着周围景貌辨认方向,出了小巷子,朝大路上走。  不一会儿,就看见了家门。  家仆都是新买来的,江知与信不过,不敢留孩子们跟家仆相处,带着孩子又不方便。久没等到谢星珩回家,他担忧极了,入夜了还在门口张望。  等见了人,江知与松了口气,忙朝他迎过来。  “在吏部耽误了吧?我还说过会儿不见你,我就去接接。”  谢星珩擦擦脑门上的汗,把这件事藏起来,将官服和官印递给他。  “都是些小人,哄着我去走流程,办完事了又给人下马威。”  江知与皱眉:“怎么这样?”  他看谢星珩头发湿漉漉的,脖颈处的衣服都透着水汽,又问:“他们让你晒了一下午的太阳?”  谢星珩摇头:“没有,就是拖久了,我怕赶上宵禁,一路跑回来的。”  跑步还好。  江知与放心了些。  家里烧好了热水,既然热,就先兑水,拿温水冲洗身子,换身衣裳,再来吃饭。  两个小宝还没睡觉,他俩正式入学,就有功课了。写字不行,但要背一首诗。  他们在顾家又憋坏了,背个诗,要满院子跑。  外头熏香,依然有虫咬。江知与花钱做了纱帐,从天顶到院墙,都围起来,圈出一片没有虫咬的乘凉地。  谢星珩回来,两个崽都要跑来抱他,跟他献宝,说会背诗了。  宝宝说话有奶音,忘词就含糊着带过,嬉嬉笑笑的。  江知与让他俩先放开谢星珩:“你们爹累着了,先让他洗个澡,过会儿再听你们背诗。”  谢星珩就在院子里冲澡,宝宝们又要玩水。  江知与拦了一阵,没法子拦彻底,看谢星珩也想跟宝宝玩,就放他们过去。  他给谢星珩收拾衣服,脏的放到竹篓里。  谢星珩把袖箭藏起来了,但他没能把护腕上的弯曲痕迹弄平,只好扔掉。  什么情况下跑步,能把护腕跑掉?  江知与摸着衣袖折痕,脸上表情一点点淡下去。过了会儿,才若无其事放下脏衣服,拿了干净衣裳出来的,给谢星珩换上。  孩子们不经饿,已经吃过晚饭。江知与等着谢星珩一起,他俩吃着,孩子们又嘴馋,都拿小碗加了点。  江知与跟谢星珩说:“我想找何师兄调两个人用用,家里还是要有知心人在,不然孩子们都不敢离眼。”  谢星珩顺着说:“也好,也给我要一个。还没人送家仆来,我在外头走动不方便。”  江知与含笑应下,垂睫间,遮住了朦胧的视线。  京城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。  他要看看,这些罔顾王法的人,怕不怕私刑。第148章恶人先告状  六月初二,谢星珩正式上任。  他起特别早,坐家里马车去的翰林院。  到了地方,有顾慎行领着他四处串门,上官没怎么为难,例行分派差事,说了两句场面话,就让他写文书去。  他现在是正七品编修,主要职务是修撰国史实录、起草诏书。  正常来说,他这种新人会有适应期,先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,再慢慢的增添别的内容。  上来就写诏书,谢星珩还以为又是一场刁难。看见内容后,他就老实起草去了。  诏书是发去各地衙门的“商务令”。  跟他之前预料的一样,朝廷会扶持商人,刺激消费。  主要条例有衣饰种类再次放宽了界限,例如某些花卉纹样。  再有官商合作。凡是与家乡振兴挂钩的商户,都能得朝廷批文,各处关税降低。根据货物总额来计,最高可免关税。  商税保持原样不变,但家乡振兴的具体细则,让谢星珩起草。  宫里审核过后,再看情况修改。  谢星珩有个小办公区,跟着同品级的职官坐一屋。来得迟,位置不好,背对着门,谁来都不知道,不是摸鱼圣地。  他随身带了小镜子,想摸鱼就照照镜子。  这个诏书内容要想一想,他就拿镜子比划,找合适的地方放着。  跟他同届的榜眼李清臣一抬头,看他拿着镜子左照右照,不由失笑。  “行了,都知道你这探花郎的英俊名副其实,自个儿就不用照镜子了吧?”  谢星珩摇头。  这孩子稚嫩。  打工哪有不防领导的。  正聊着,霍叔玉过来串门,眸光一扫,点了李清臣去打下手。  霍叔玉是侍读学士,会为皇帝和太子讲读经史。他们这帮侍读学士,多会叫上几个新人去帮忙抄录,说起来就是做着书童的活,因经史讲义外面难得一见,被点到的人都很乐意去。  可以学点东西,也能积累经验,往后升职总会用上。  李清臣走了,谢星珩就没人说话了。  他研墨,提笔起草。  首发的商务令应以扶持为主,刺激消费为辅。太过明目张胆,商人们全都得退。家财散尽都不陪玩,这就事与愿违了。  振兴家乡的细则,简单来说,就是怎样才是振兴家乡的商人。  这东西不必限制那么死。现在除了丰州县,其他地方都是卖方市场,手里有货,就不愁卖。  生产力低下,人工有限,产能只有那么多,百姓们又有生活需求。但凡有货,能投入到市场里来,产生了卖卖,就叫经济。  经济活了,一切好说。称呼都不重要。  而扶持一事,应有“价值同等”的转换率。  最高可免除关税,听起来很大气,但大商户早就各处打点过。他们过关,本来也不用出很多钱。这些钱都进了各处“小鬼”兜里,朝廷收不了这个帐,还拿出来做人情。实在小气。  朝廷小气,谢星珩又认为一开始的步子不能迈太大。这里可以做细微调整。  关税之外,加一个仓库免租期。  商人的货品,根据码头的紧俏程度,以及仓库的容货率,给两到五天的免租期。  朝廷的仓库不够,可以再建造,也能跟当地人进行合作。看衙门怎么给个实惠,把这处的债务抵了。  权利在手,是可以当钱用的。  随便抬抬手,带给他们的便利可不止这点租金。  未免其他仓库因此变成免费仓库,在便利之外,需要另设条款来做约束。  不能扶持一批商人,打压一批商人。  而商户们在当地,暂时无需做太大的改变,可以有选择性的帮扶乡亲。  先从“外派活计”开始。  挑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活,外派出去,给其他乡亲们做。让他们可以靠手工来挣点外快。  再有衙门跟商户的合作。对当地的经济作物,采取再加工。  亦或者是当地畅销货品,扩大制作规模。  这两样都能增产加人,一样是农商,一样是手工商品。  其他的东西,现在不要搞。  就人情关系来说,活计外派出去,都会优先商户亲族、县官亲族,再扩散到亲戚的亲戚的亲戚,朋友的朋友的朋友。  先给他们甜甜嘴,这是长期效应。亲朋不够用了,肥水就会流向普通百姓了。